如何看待金融就是经济泡沫的根源

阅读:964 2018-06-02 12:08:58

    资产“泡沫”不是问题,贫富不均才是问题. 不是“妄议”,只是发表点己见。

  1. 只要央行可以凭空创造“信用”,资产价格必然上涨

  30多年前废除金本位制,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代货币的本质:从特殊商品,等价物转变成了“信用”。商品(黄金)必须生产,但“信用”却可以通过政府控制的中央银行凭空创造。而过去几十年,中央银行随心所欲凭空创造的信用,与信息革命和金融创新共舞,彻底异化了金融功能,将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第三产业”异化成用钱直接生产钱的“制造业”,而且是金钱利润远高于实体经济的“制造业”。

  世界上,几乎所有政府为证明自己的合法性都以“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为己任,因为不打经济牌就当不了总统。经济学献媚政府,创造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理论。在货币成为信用之后,人世间唯一可以创造“信用”的政府,逐步成为了经济的“主导”:央行可以创造“信用”来推动“经济增长”。时间一长,由储蓄和投资推进的“旧经济”被扫进历史垃圾堆,取而代之的是以“信用”为中心,借贷和投资为动力的“新经济”,“信用”的创造取代了资本积累,成为经济体系中的最核心动力。这反过来又激励政府(央行)为证明自己伟光正,创造天量“信用”。

  结果,只要有“一心一意发展经济”的政府,只要政府能随心所欲地“印钱”,信用的创造就不会减速。1970年代以来,全世界信贷总额从4万亿美元暴增到现在的120万亿美元。中国后发抢先,仅过去8年,就创造了约20万亿美元的信贷,领跑全球。

  同时,现代社会金融业异化,成为用钱直接生产钱的“制造业”也并非空穴来风,无中生有。现在社会中温饱不再是问题,人的需求要在更高层次上获得满足,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火爆在很大程度上对满足人类的欲望需求功不可没。基本需要满足了,追求体现“成功”和“胜出”的金钱的欲望就会膨胀,金融市场就为“英雄”搭建了“用武之地”,创造了满足欲望需求的产品 – 钱。这在相当程度上解释了金融市场 - 股市,汇市的扩张的合理性:满足人类没有边界的欲望。

  虽然实体经济也创造利润,但当“相对生产过剩”发生,当购买金融资产(股市,房市,汇市。。。)的利润率远高于经营实体经济,追逐利润的资本就会远离实体进入资产市场,注入“新鲜血液”。而相对于实体经济,金融业很少发生“生产过剩”问题,其扩张空间很宽广。

  同时,只要政府不停止增发货币,巨量的新增货币就要寻找出路,就需要去处。在实体经营利润率底下,尤其是在对满足温饱的商品需求满足后,人性对成功的本能需求,注定了增加的“钱”会用于购买“资产”,进入金融市场。“金钱是股市的血液”,原始的货币数量理论也认定,只要可以凭空创造货币,增加货币发行,资产价格上升是“规律”,是必然趋势。

  以美国股市为例,1900年到1970年的70年中,美国股指道琼斯从68点上涨到700点左右,涨幅是10倍。而同期的实际GDP(扣除通胀因素)从4570亿美元增加到47,220亿美元,也是10倍多点。股市的价值和国家GDP的涨幅基本上一致。然而,自从金本位制废除之后,1973到2016的42年中,道琼斯指数从700点涨到18000点,涨幅是25倍,同期实际GDP从4.7万亿增加到16万亿美元,仅3.3倍。股市25倍的暴增,不再和GDP为伍,但却和信贷暴涨同步,同期美国信贷总额暴涨近25倍。近年中国信贷暴增,M2从2008年的40万亿暴增到现在的150万亿,翻了近4倍,而其间平均房价也增加了相近的幅度。

  显而易见,第一,信贷暴涨造成的资产价格上涨同非理性投机疯狂引发的资产价格泡沫不是一回事,前者是趋势性价格上涨,后者是不可持续的投机行为,资产价格趋势性上涨不应该定义为泡沫;第二,目前全球资产价格暴涨基本是中央银行凭空创造信用造成的,是不惜一切代价避免“经济萧条”的政府推动的,如果认为资产价格上涨过度,应该检讨随心所欲创造信用的不负责任的行为,而不是“关注资产泡沫”。


    2. “金融增长”加剧贫富差距才是问题

  “金融制造业”是虚拟经济不创造财富,只“生产钱”,是经济理论上正确的命题。然而,钱,无论是买股票赚的,还是卖大米赚的,都具有同样的“信用”,都有对社会商品和服务的“索要权”。

  在很大程度上,现代金融仅仅是将中央银行凭空创造的信用转化为社会“索要权”的载体,而作为载体的“金融制造业”极具爆发造富的能力:

  全球股市的市值从1973年的4万亿美元暴涨到现在的80万亿,一个百分点的上涨,就增加近1万亿美元的财富,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0%的国民总产值;

  一个阿里巴巴上市,这个世界就创造出了2400亿美元的“财富”,老板马云200多亿美元就进了帐,而卖产品要赚这笔钱,需要百年,千年的时间;

  这还不算几百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商品市场,外汇市场交易所每天“创造”的百亿,千亿美元的“利润/财富”。

  金融造富极具排他性。阿里巴巴上市,只有日本的孙正义,美国的雅虎,杭州的马云等致富;股市暴涨,房价暴涨也只有股东和房主“财富”增加。全世界大多数人没有作为投资的房产,也不是公司的股东,资产价格上涨他们不仅沾不到一点好处,反而遭遇现存的收入被稀释,实际购买力下降。

  在一个特定时期,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量是一个定数,当货币量急剧增加,货币依然是计量商品和服务的单位,购买单位商品和服务所需货币量必然增加。因此,央行凭空创造信用,引发和推动“金融制造业”“生产的增值”- 资产价格上涨,就是在社会实行再分配。在这个意义上,“虚拟经济”不“虚拟”,排斥大多数人,稀释他们现有社会财富和收入。

  2008年以来,全球央行凭空创造了50万亿美元的“信用”,仅仅8年,美国股市暴涨3倍,中国房产暴涨3-5倍,而各国央行还在以“增长”的名义,制造负利率,继续“量化宽松”。虽然有人在说什么“泡沫”,但股市照样上涨,房价依然创新高。自2008年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股市,房市的资产增值约100万亿美元,是全球GDP的1.5倍。而2008年至2015年全球实体经济按GDP计量仅增加了10万亿美元。

  在商品总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条件下,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量增加,商品价格就会上涨,引发通货膨胀。但是在现代社会中,财富高度集中,中央银行以“调控经济”的名义增发的货币大多流入控制社会经济的富豪手中,这些富豪对商品消费基本饱和,钱进了他们的口袋不会用来买商品,而会用来去赚钱,一部分会用于生产投资,但更多的会用来购买“资产”,当实体经济不景气,利润低,而资产回报高时,中央银行增发的货币就不一定推高商品价格,但一定推高“资产”价格。全世界上市公司的股票作为“资产”约占全球“资产(财富)”总额的30%左右,是一个巨大的容纳货币的“池子”。所以,我们有实体经济“通缩”和资产“通胀”共存。

  去年那本曾轰动一时的《二十一世纪资本论》以数据分析为基础,发现在可以观察到的 300 来年左右的数据中,资本投资回报平均维持在每年 4% – 5%,而 GDP 平均每年仅增长 1% – 2% 。5% 的投资回报意味着每 14 年财富就能翻番,而 2% 的经济增长意味着财富翻番要 35 年。在一百年的时间里,有资本的人的财富是开始的 128 倍,而整体经济规模(大致就是靠收入吃饭)只会比100 年前大 8 倍。虽然有资本和没有资本的人都变得更加富有,但是有资本的比靠工资收入家庭间的财富和收入差距以几何级数扩大。过去7年由于央行疯狂创造信用,这种“资本为王”的问题就更加突出,资本收益爆涨3-5倍,而GDP只增加了不到15%。

  也就是说,一旦钱能生钱,有钱人只会更有钱。在经历了1973年以来金融/虚拟经济的兴旺发达后,1% 的人比 90% 的人拥有更多财富,这种现象不是巧合,也不是夸张修辞,而是现实,中央银行滥发信用,不断加剧社会贫富差距。只要政府热衷于GDP, 只要央行不停止信用创造,这种劫贫济富的过程就会一直继续下去。

  正是如此,资产泡沫不是问题,中央银行凭空创造信用,通过强制再分配,劫贫济富,不断加剧社会贫富差距才是问题。


    3. 对策

  让全国人民公平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政府的基本职责。工资和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通常被用于计量人民公平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指标,因此,官媒时常津津乐道的传播“工资增长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之类。然而,当金融资产增长率是GDP增长的5倍,10倍,工资增长实在是微不足道。真正地公平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也应该包括让全体国民分享金融资产增长创造的“财富”。

  首先,央行凭空创造信用要着眼“扶贫”。当信用通过借贷进入经济,央行在创造信用的同时创造了债务,为保证债务在未来可以偿还,央行就将广大需要借贷的贫困家庭排除在外,让他们不仅“输在起跑线”,而且被剥夺在行进中。着眼“扶贫”,央行可以为贫困家庭(40%的低收入家庭)金融投资包括购房和股市投资(注意,是投资,不是投机)提供“无息贷款”,甚至补贴;

  其次,对金融利润征收“高额累进税”。所有金融利润,包括所有个人和机构在金融市场(房市,股市等)投资和交易获得的利润,一年中凡超过5万元的征收10%的利润税,超过100万元的税率应不低于90%。所有股东套现,投资机构套现均按90%的税率征收利润税。金融税收不应进入政府财政,而应直接作为国民人均拥有的《全民金融投资基金》,投资金融资产,利润定期(一年一次)按人均派送(就象公司派送股息);

  第三,规范金融市场,确保金融市场的投资功能,最大程度限制金融市场的“提款机功能”和“赌场功能”。首先要限制“概念公司”上市,上市公司应该是盈利的,或是短期内(不超过3年)必须盈利的;其次,公司的主要股东和机构在5年内,在公司发派股息前不许套现;此外,所有新上市公司在5年内不能盈利或经营下降,甚至破产,主持其上市的证券公司必须负责至少50%融资额的赔偿。

  第四,改革养老金管理体制。政府统管的养老金应改为个人账户制,首先根据公民养老金上缴额(包括雇主支付金额)建立养老金的个人账户,而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担能力,在定期存款,黄金,债卷,股市指数和基金(不容许选择个别公司股票),房地产基金等金融资产间选择自己的养老金组合。个人的养老金账户投资不容许交易,但个人可以每季度调整自己的资产组合。养老金账户归个人所有,个人可以增加缴纳金额,但只有在60岁以后才能动用。这样的设计确保所有公民在一定程度上分享金融(资产)增长的利益。

  总之,政府应该更多关注央行凭空创造信用加剧社会贫富不均的问题,努力让所有公民分享金融增长的利益,而不要空谈什么“资产泡沫”。


        作者:dtrader99  来源:天涯论坛

相关文章
{{ v.title }}
{{ v.description||(cleanHtml(v.content)).substr(0,100)+'···' }}
你可能感兴趣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商标

{{ v.name }}

{{ v.cls }}类

立即购买 联系客服